首页澳宝典正版资料库观点 “今天,你摩拜了吗?”—2016品牌十大事件(七)

“今天,你摩拜了吗?”—2016品牌十大事件(七)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2日 更新时间:2017-07-12T15:12:57
​“

从网红单车(摩拜)频频刷爆朋友圈,到“黄的那个”(ofo)广告铺遍北上广,再到绿色的优拜、蓝色的小鸣、白色的Hellobike等几十余玩家陆续入场,共享单车的新时代正式拉开序幕,并上演着一出色彩斑斓的单车大战。与此同时,共享电动车品牌租八戒、萌小明等也相继上线,剑指与共享单车类似的市场,意图依靠“风口”分一杯羹。


共享经济借助由四轮到两轮的变化,再次成为热点之一,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两轮车品牌,在创立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推到聚光灯下,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异常火爆的背后隐藏的是品牌对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痛点的洞察,对健康生活、绿色出行潮流的顺应,对政府准公共物品投入及交通管理压力的缓解,除此之外,日常运营中现金流上的相对优势又助其能迅速吸引大批风投,从而成为2016年风口上的新生力量。

尽管共享两轮车的品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他们未来也要面临重重的发展危机,笔者认为有限的市场空间及复杂的竞争环境可能是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


有限的市场空间

共享两轮车以其低廉的租赁成本激发并维持着消费者的使用意愿,这是一种要不断追求规模效应才能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首先,对共享两轮车的开放性市场(车可以到处骑)而言,这种业务模式基本上只能存在于公共交通发达且人口较多的城市(如一线城市、较发达的省会及地级市),否则消费者可能压根没有“最后一公里”的苦恼,同时,品牌也难以保证用户数量及车辆使用频次,规模效应更无从谈起,而满足这种条件的城市全国估计在50个左右,因此有限的城市数量会导致有限的市场空间;其次,对封闭性市场(以校园为主)而言,虽然可运营的城市数量大为增加,但封闭性市场却相对孤立,这对品牌商的资源谈判,利益分配都是极大的考验,正如很少有餐饮管理公司能跨区域独家垄断校园食堂一样,在封闭性市场,共享两轮车品牌很可能遭遇类似的困境,呈现出极强的区域性特征,从而导致每个品牌真实的市场空间很有限。


复杂的竞争环境

共享两轮车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交通行业,但这种跨界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同时让自己也陷入更为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这种竞争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首先,要面对来自同行业众多品牌及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竞争;其次,要应付众多自行车及电动车品牌同模式业务的跟进;再次,还要提防利益冲突群体(如出租车)对共享两轮车的抵制及恶意破坏;最后,甚至连用户也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需要品牌商想方设法抑制“公物私用”的消费行为(如车辆上私锁)。除此之外,与政府进行的有关车辆停放问题的协商也可能成为未来竞争中的X因素,影响着品牌乃至产业格局的走向。


在这样的潜在危机之中,共享两轮车的品牌究竟会何去何从,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希望别再走“今天烧钱,让大家享受物美价廉的盛宴;明天合并,呈现一副变相涨价的嘴脸”的老路,希望能发展出共生共享的新形态,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