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澳宝典正版资料库观点 从品牌营销角度解构传媒失势原因

从品牌营销角度解构传媒失势原因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4日 更新时间:2014-01-14T01:47:00

    澳宝典正版资料库品牌研究员:蒋秋杰

     

2013年对大众媒体而言不是一个好年景,冬日刺骨的寒风吹得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心中仿佛都升起一种不详的预感: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我们?任何传统媒体品牌都不能在这场风暴中幸免于难。

      12月23日,《新闻晚报》内部宣布将于12月31号正式停刊;《中国经营报》12月底开始自上而下开展内部改革,撤销大部分层级和广告部,组建项目团队;12月31日是笔者的老东家第一财经和他的小伙伴宁夏卫视在一起的最后一天;就连一向“人傻、钱多”傲立平媒的时尚类杂志圈也敌不过这场寒潮,现代传播三季报显示,利润同比去年大幅下滑78%,仅有可怜的300万人民币。

 “唱衰传统媒体,看好新媒体”是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的主旋律,每一家传统媒体在看到这股大势时,都试图做各种内部改革创新逆势而上,可惜收效甚微。新媒体的市场定位与消费者细分让传统媒体无处着力。

         从国内来看,第一波向传统媒体发起攻势的是门户网站的新闻中心,最开始的网络新闻基本靠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没有独家没有自己的新闻来源,产品力不够根本不足为惧。但是门户网站意识到了光转载无法吸引大量用户,不能形成影响力,从而不能拉到广告客户,所以他们开始在全国设记者站,开始设计策划新闻选题。这一时期虽然他们的新闻质量不见得优秀,但胜在速度!

 2010年,新浪微博开始发力,每天发布微博数量超过2500万条。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各种宣传部门的“管制”,所以很多信息是向人们屏蔽的。而自微博上线后,每个博友都成了记者,在微博上发身边发生的各种新奇、不平、突发事件。郭美美事件、微薄打拐、“表哥、房姐”微博反腐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都是从微博开始引爆。所以从产品力来说,微博产品更全面、也更“真相”。如果你想了解一件“听到点风声”的事,直接上微博搜吧。

 2012年,随着微信4.0版本出现朋友圈功能,微信的”媒体” 属性开始显现。大量市场营销、金融等机构及从业人员开始在微信上建设自己的公众号。专业人士发布的内容比媒体记者的文章要更专业更深度。一篇有质量的文章被转发再转发后的扩散效应是可怕的,所以连传统媒体人自己都按耐不住纷纷在微信上开通自己的订阅号,成为专业“自媒体”人。不方便和不能在雇主那发表的内容就拿到公众号,这让好多原本声名不显的传统媒体记者迅速冒头成为有含金量的“大V”。笔者的前同事就是一活生生的例子,不到半年他就从一年轻记者成为虎嗅和钛媒体的头版常客。从产品力上看,微信公众号有质量文章的内容深度不是媒体的普通评论分析可以比拟的。

 如果从品牌营销角度来看,我们把读者、观众当做是消费者,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门户、视频网站、微博、微信当做是媒体品类。从门户到微博再到微信,再加上视频类的网站。不仅仅只是媒体品类的增加,而是一种媒体根本性的质变。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受制于国家宣传部门的传统媒体本身来说,除了披露信息、报道事件外,还有控制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义务。可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他购买报纸、收看电视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他付费是为了知晓天下事,当然娱乐消遣也是大需求。

 做品牌最忌讳不去消费者身边了解需求,而是一味地从己出发去揣测消费者要什么。除了近些年媒体日子不好过,在此之前媒体人一直俨然一副社会精英的样子,媒体机构更是一直都是牛气轰轰的姿态。传统媒体一向都是以“我”为主,从己出发(电视台还好),去设想我们应该报道什么、我们应该去引导什么。却很少去研究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获得迅速及时的资讯、反映社会真实、增长知识、娱乐消遣这些是消费者对媒体的几大主要需求。在媒体扩品类之前,市面上只有国家性质的报纸、电视、广播与偏企业性但新闻感弱的杂志。这些产品大多在出产之初就已经被“特殊加工”,没有办法满足人们了解社会真相的需求。这一点在没有新媒体之前行得通,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身边的信息被“屏蔽”了。但当媒体品类扩充之后,消费者发觉原来自己身处的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新闻联播的“和谐社会”,一个是微博中“水深火热”的中国。这时消费者还愿意去选择传统媒体吗?

 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如此迅猛,就是因为其符合了消费者的需求,新媒体们都在摸索自己作为“媒体”的品牌定位。新浪门户定位“提供网络新闻及内容服务”,新浪微博定位“以人为节点的新媒体”,腾讯微信虽然最开始没有有意识地要去发展自己的“媒体属性”,但公众号的设立,让微信也跻身新媒体行列。门户新闻中心胜在“快速、免费”,新浪微博胜在“真相”,微信胜在“深度”,视频网站胜在“娱乐”。在新媒体的围攻下,传统媒体的品牌定位是什么,又胜在哪里呢?权威?公信力?可是前不久陈永洲事件就大大反应出传媒本身的内在控制也非铁板一块。传统媒体,当你的权威性公信力被质疑后,你又符合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呢?

 新媒体正在渐渐满足消费者缺位的需求,这一点迅速地反应在人们的信息获得渠道上。人们留给传统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渐渐习惯于通过数字渠道来获得信息。于是连广告商也逐渐开始青睐新媒体。

 08年的时候,笔者曾在一家区域性的,在当时的白领圈里有点影响力的网站实习。当时的首页广告位不过1.5W一天,而且这报的只是虚价,如果买套餐的话,优惠价格更是低得令人发指。但是当时的客户部想要拉到广告商却非常难,所以很多广告位都空着。时至今日,传统媒体品牌对广告主的吸引力大幅下降,而新媒体广告费用比起当年却涨了不知多少倍,但就连宝洁这样一向保守只认准电视媒体的广告大户都把自己的部分预算挪到了网络渠道上。同时,一向认为在报纸、电视上做广告会拉低品牌形象,而只肯在时尚平媒上印logo的众奢侈品品牌也投入了网媒怀抱。大批广告主的出走,让传统媒体的经营倍受挑战。物价不断上涨的年代,媒体人收入却只能勉强维持在几年前的水平。这也导致不少媒体精英离巢而去,转投公关、营销领域,或者干脆做纯“自媒体人”。媒体圈有实力的大佬走了,而小年轻们还未长成,创作者的青黄不接让媒体的内容质量受到影响。

 上述几点环环相扣,让传统媒体迅速陷入失势的“深渊”,传媒衰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因为上文提到的传媒生产内容没有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是在平台垄断被打破的情况下,传媒生产的内容还是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传媒衰弱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平台垄断优势的丧失!

 在10年前网络还只是刚刚兴起时,大众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最牛掰的优势就是平台。这个优势在当时没有个人、企业能够复制。所以只要人们想要获得信息、内容,就不得不看国家报、国家台。同样再有想法的人如果他想要让自己的意识被大众看到,只能让媒体去发表。在这一时期,平台就着一切!

          但时代在变化,传统媒体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当网络汹涌,新媒体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人们获得信息、内容已经不只是只能通过国家报、国家台了。平台垄断被打破,大家现在可以选择通过门户、微博等别的途径获得信息,那么已经丧失平台优势的传统媒体要靠怎么来留住用户呢?